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六章 (第3/4页)
何向陛下解释得清? 如此,两人既不主动催促太子如何克敌制胜,也不提出用兵方略。 如此,一拖又是两旬。太子渐渐觉得事情有些不大对劲,这才开始慌了神。又见孝伯王轨二人不肯谈议兵事,只得悄悄召来其它将士,商定如何击敌之事。武将们出计说,此时敌军主力躲入都城,虽不好盲目攻城,但也可以先sao扰打击一番敌国其余城池,以示惩儆,再作计较。 太子和郑译觉得此计可行,于是找到王轨请求发兵击敌。王轨却以敌情不明而不肯动兵。只因父皇事先有令,一切兵事进退皆由王轨和孝伯二人决断,太子见他不肯发兵也是无奈。 于是,一万多兵马在异邦他国盘马弯弓而不发,转眼,两个月时间便延耽过去了。 因军中粮草渐乏,天气也已开始转寒,而且“远征忌久兵”孝伯和王轨也开始担心,若一直这般按兵不动,再拖延下去,万一敌兵乘虚而入,大周军再一旦意外损亡,连他们两人也逃不脱罪责时,便思谋如何班师回京。如今退兵,虽无武功,却也无过,陛下也不好苛责他们什么。于是,假意派三五探子四下打探了一番,回来却奏禀太子殿下,道是吐谷浑大兵坚壁清野,在伏埃城中按兵不出。因敌城严闭,易守难攻,城中的兵力布署又无法获悉底细。 故而请太子决断:是回朝?还是等待? 太子和郑译不敢决断,反回来再寻问王轨孝伯。二人却执意要太子自己决断! 二人慌了手脚。 细细思量,一万二千大军,番地数月,粮草供给日耗无数,此时既令有奇计发兵,王轨也会设法阻挠,设若再一旦兵败,他定会推脱所有罪责;可是再拖延下去,一旦冰雪阻道、粮草断隔,而吐谷浑却经过数月的休养生息,草黄马肥,又得天时地利,大周军队却因拖延许久,士气早已低落,再不回朝,突厥一旦合力袭击,恐有覆败之险。 郑译等人与太子商议两日,因终无良策,只得顺着王轨的意思,下令大军还朝复命。 返京后,武帝见太子率大军西征数月,不仅没有擒得吐族一兵一马,甚至连sao扰打击西吐犯军的任何一场小战事也不曾有过时,直气得眼冒金星!更闻听王轨禀报,身兼征敌元帅、命负军国重任的太子在异邦敌国置敌兵于不顾,却听凭郑译、王端二人摆布,在军帐中cao练乐舞、饮酒赋诗通宵达旦的实情,早已脸色青紫、怒火喷发了。 他责令左右立即拿太子上殿,当众狠狠地杖挞了太子五十军棍,并诏令太子身边所有的亲腹僚属尽皆削官除名! 只因气怒过度,武帝原本恢复一些的病体又骤然复发了。 待陛下稍稍痊愈一些后,王轨等人恐怕太子终究记恨此事,便据吐谷浑之事联名上疏,奏陈太子无令无德、不堪重用,言外之意请陛下考虑改立储君。 杨坚此时正好从青州回京探亲,闻听夫人独孤迦罗叙说此事后不觉大惊。一面亲到郑译府上慰问了一番,又详细问明了一番情形后,一面匆匆寻到来和府上商议营救之策:“来大夫,我在青州闻听太子率兵西征,而辅佐太子的竟是王轨孝伯二人时,我当时就捏一了把汗:太子此番出兵,不败而归是最好的结果了。幼主不死在外面,也算他王轨心内还有陛下。但此番西征,太子建功立勋的希望微之甚微!” 来和道:“郑大夫在军中与乌丸轨两人交恶,若不是众人拦着,差点出了人命。这次,太子其实是吃了郑大夫的亏了。” 杨坚冷笑道:“即令没有郑大夫与乌丸轨的交恶,太子此番出征也决无大捷凯旋之理。一万多大军数月西征,无分毫功勋而返,太子虽有阵前轻视军务之责,却已身受杖策,郑大夫等人也被除官。寻根究底起来,那乌丸轨和孝伯二人身受陛下重托辅佐太子讨敌,他国数月竟连对敌国的一点sao扰也没有,做为决断军事进退的辅将,二人未受任何惩处和责备,又不肯主动引咎自责倒也罢了,若再据此弹劾太子,也实在有些天理不公了吧?” 来和道:“隋公所言有理。我等原想为太子辩解一番的,只是陛下正在雷霆之中,担心陛下不仅不听,反而更会迁怒连累太子。这样吧,明天我和隋公的亲家长孙将军一齐私下觐见陛下,为太子申辩。” “那就烦劳来大夫和长孙将军了。” “大家彼此都是兄弟,隋公何必客气?” 第二天,武帝单独召见了来和与长孙览二人。 武帝的脸色看上去嫌得苍黄憔悴,来和觉得有些心酸:自陛下亲政以来,勤政克己,多次御驾征发,亲临前线。自南征发病后龙体一直虚弱。原想太子能率军西伐而历练一番,不意竟是这般一个结果!如何能不令他忧忿交集? 因只有君臣三人,武帝赐来和与长孙览二人坐下说话。 来和奏道:“陛下,臣从未有过私下议论朝臣的例子。有些话,臣与长孙将军原应在朝议奏禀的陛下的,因怕话有闪失轻重时会连累他人,斟酌再三,才与长孙将军请求私下奏禀陛下。” 武帝挥挥手:“来卿,长孙将军,有话但请直言。” 来和道:“陛下,臣不想背后猜疑别人。臣只不明白,太子此番率军西征,陛下原将兵事进退之权尽付王轨孝伯二人决断的。太子年幼,又从未有过单独带兵的经历,何以太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